愛在黎明破曉時
最初,女主角(席琳)不耐鄰座夫妻爭吵,因此換了位置,一坐下便吸引了男主角(謝西),於是展開了一場浪漫的邂逅。
影片從火車中開始,兩側景色啪啦啪啦的飛去,再美的景色也流不住,似乎一開始就注定這兩人就是過客。
男女主角原本各自閱讀著。謝西,一位美國的年輕男子,要在維也納下車,隔天早上飛機,飛回美國;席琳,一位法國的女大學生,搭著火車要回巴黎。
兩條平行線因一對爭吵的夫妻而有了交集,爭吵也是一種有話說,只是這種「有話」說建立在各說各話,只有嘴巴沒有耳朵。相較於不斷對話組成這部片子的男女主角,暗指著他們的對話不會永恆到多年以後,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想過「永遠」。
「永遠」是個令人嚮往卻無法掌握的詞,特別是在愛情上。
謝西邀請席琳在維也納下車,說了一串話,大概意思是:未來當你結婚了,你覺得身旁的男人無趣了,覺得怎麼會和這人過一生時,忍不住回想起生命中的相伴的不同男子,這時,你會想到曾經和一個和火車上相遇的男人在維也納下車,共度了一天……
剛聽這串話時,納悶著:這男人擺明就是把這一段視作插曲嘛!
好玩的是兩人下車後的第一段對話,問的是彼此的姓名,也就是說在火車上時,他們倆的閒聊裡,是脫離現實身份的,如徐志摩的詩句:「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,方向;你記得也好,最好你忘掉,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!」
下火車後,閒晃的開始,即是失約。
他兩不知從何走起,向路人詢問,正巧碰到舞台劇演員,正巧當晚有場演出,給了他們倆票,但最後他們並沒去觀賞。在黎明時,席琳提到了此事,一夜的時間太短,想做的事情太多,最終他們忘了。在看影片時,我一直等著他們去看舞台劇,想看看那母牛角(遇到的演員說自己飾演的是母牛)的劇情,會產生什麼?隨著場景一幕幕,這對萍水相逢的「戀人」目光與對話離不開彼此,若花場看戲時間,顯得浪費了。
他兩好有話聊,從邂逅的開始,不斷不斷的對話,可是卻刻意逃避「現實狀況」。彼此玩著「真心話」遊戲,問初戀、問有沒有心動過……,說著聊著,「終於」繞回現實,「終於」願意談到目前的感情狀況。試探、猜測,愛在未明朗時最惹人怦怦跳,也因為時間的高度擠壓,這對「戀人」的感情火焰加速上升,不願說再見、捨不得說再見、練習說再見,成了當中一段反覆的內容。
說「再」見,就會「再」見嗎?兩人一直躲避這問題,所以他們不願意交換彼此的通訊方式,還說著「要用成人的理性」處理這個問題,兩人都不信任遠距離的情感,與其未來一兩封信、一兩通電話後斷了音訊,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擁有彼此的聯絡方式。
這對「戀人」從開始就設定這場相遇是脫離「現實」的,席琳帶謝西去逛一個墓園,裡頭躺的大都是從河裡撈起的無名屍,有些是溺水,大部分是跳河自盡。席琳在那裡尋找一位13歲女孩的墓碑,找到時,她說她上一次到此地就是13歲,現在墓裡躺的小女孩依舊是13歲,而她卻離開了13歲。席琳期待如果她死了,不要讓親友知曉,那麼她將繼續活在親友心中。這樣的活著是什麼樣的活著呢?永恆的13歲與只活在親友記憶裡的生命,呈現的就是一種抗拒現實的存在,如同他們之間的愛情。
20多年的生命,濃縮在一個夜晚裡,謝西與席琳談個不停,若把時間拉長,一年後?十年後?二十年後?這樣的愛情裡,兩人還問了個好笑的問題:在我們的相處裡,最讓你受不了、引起你不悅的是什麼?
想在一夜間處理完一輩子的戀情,既然想處理完,卻又不願意面對「現實」,認定只是一場注定會分離的邂逅,當天亮後就當一場夢,船過水無痕。
縱使,在分別的那一刻,兩人激情的擁吻,激情的發現彼此不願分開,於是約訂半年後月台見面,還確認著半年後的那天是指相遇的昨天或是分離的今日──會不會在守約?影片沒給答案,用了個開放性的結束,然而最後鏡頭繞回他們在維也納走過的地方,在黎明的熹微中迴盪。
半年後,究竟要不要赴約?灰姑娘的南瓜魔法在鐘聲後恢復原狀,能經得起「恢復原狀」的感情才是不容易,那燦爛火花炫亮了整個夜空後,也得面對煙火燃燒過的惡臭。結論是:唉呀!我真是無趣的「大人」,愈來愈無感,也愈來愈無法進入這種「激情」的劇情啦!
PS:維也納街景真美!
留言列表